詞條
詞條說明
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,是漢族民間宗教信仰之一,其供奉的土地廟屬于中國分布較廣的祭祀建筑。土地公本名張福德,自小聰穎至孝;三十六歲時,官朝廷總稅官,為官清廉正直,體恤百姓之疾苦,做了許許多多善事。一零二歲辭世。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變,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,過了不久,即由貧*,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,於是合資建廟并塑金身膜拜,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。亦有說在他死后,接任的稅官上下交征,無所不欲,民不堪
佛教法王子曼殊室利菩薩彩繪佛像 文殊普賢坐騎極彩雕塑 廠家直供
文殊菩薩,佛教菩薩名,梵文Maňju?rī的音譯,略稱“文殊”,意為“妙德”“妙吉祥”等,新譯“曼殊室利”。文殊師利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以論述“般若性空”和“般若方便”的理論著稱。佛教菩薩名,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譯,也曾譯為遍吉菩薩,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。普賢菩薩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,象征著理德、行德,與象征著智德、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,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、右脅侍。此外,毗
樹脂彩繪天師張道陵神像坐像 四大天師之天師鐘馗 張天師貼金神像訂制
關于張道陵入蜀的原因,一是“聞蜀人多純厚,易于教化,且多名山”,對創教有利;二是“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,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”,他想用符、丹為人治病。入川后,他先居陽平山,后住鶴鳴山,還到了西城山、葛潰山、秦中山、昌利山、涌泉山、真都山、北平山、青城山,精思煉志。永和六年(141年),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,自稱“太清玄元”,收徒設教,建立道教基層組織。奉其道者,須納五斗米,時稱“五斗米道”。漢安帝元年
樹脂雕塑牛王牛王菩薩神像廠家電話 彩繪鎏金牛爺牛王爺佛像雕塑
牛王爺的來歷,莊戶人家很少人能說清楚,據《搜神記·怒持詞》記載,較早始于秦文公,當時秦文公曾供奉牛神。宋代供奉的牛王是牛頭人身,后來演化成人神。宋人高文虎《蓼花州閑錄》引《隨手君錄》云:"《牛王為何人?冉伯牛也。嗚呼!冉伯牛乃為牛王。"冉伯牛及孔子門生,名耕,字伯牛,大概因其名字里有耕和牛,人們將其誤傳為牛王。古代民間對牛王爺的傳說有多種。但難找到一種確切的說法。牛做為一種馴順的家畜,在長期封建社
公司名: 鄧州市莊嚴雕塑廠
聯系人: 王畔
電 話:
手 機: 13243199594
微 信: 13243199594
地 址: 河南南陽鄧州市羅莊鎮唐坡村412號
郵 編: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