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條
詞條說明
唐縣興悅工藝品廠專業制作銅鐘雕塑,大型銅鐘雕塑。雕塑材料的使用十分廣泛。青銅、金、銀、鉛、陶、玉、石、牙、骨、木等不同材質各盡其長,且出現綜合使用趨向。各種材料的制造工藝都有新的發展,如青銅工藝分鑄、焊接等技藝術發展,失蠟法的應用,錯金銀等鑲嵌技藝的盛行,使作品的制作競求奇巧華美。因之,追求繁縟華美,成為這一時期主導的審美傾向,在青銅、玉和漆木的雕塑中尤為**。原始的冶銅術為古代冶金技術奠定了基
樓上懸掛巨鐘1口。由合金鑄成,據說是唐鐘,鐘鼓腹,通高2.5米,徑1.2米,重600d余公斤。鐘體鑄八耳,飾有圖案三層十八格,一層飾飛天,頭戴花冠,耳飾明月鐺,上身袒露,下著長裙,手托果盤,足探祥云,飛舞翱翔。*二層飾天王鬼族,三天王形象武威,手執器各異,頭戴塔耳帽,身穿鎧甲,騎坐夜叉,旁立兩個小鬼,赤身短褲,神態各異。宣德六年(公元1431年),鄭和*七次奉命遠航“西洋”,三月抵達福建長樂等候
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,較初用來烹煮食物,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,銅鼎圖冊是商周時期較重要的禮器之一。這件鼎為商代后期制品,至今器底仍保存有煙復。器身真,但其他附件偽等,這些需要我們從器物類別特征、年代、時代風格不同方面綜合分析。整體裝飾繁雜、精細,圓潤的鼎身配以圓渦紋、風鳥紋、蟬紋等紋樣,造型和裝飾協調自然,堪稱商代銅鼎中的佳作。 銅雕的字號品牌為“朱府銅藝”。他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清朝同治
商代晚期鑄造技術有較進一步的發展,如司母戊方鼎的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的,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后再在其上安模、翻范、澆鑄而成,根據其體積和重量估計,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公斤以上,冶鑄時必須有較大的熔銅爐,且有可能采用經地槽流注的方法進行澆鑄。商代晚期還發展了銅鑲玉的技術,例如婦好墓出土的玉援銅戈即是將玉戈援納入銅內的陶范中鑄成。藁城等地發現的鐵刃銅鉞也是采用這種技術鑄成的。銘文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銅
公司名: 唐縣興悅工藝品廠
聯系人: 李星月
電 話: 0312-4980783
手 機: 15720055298
微 信: 15720055298
地 址: 河北保定唐縣唐縣田家莊工業區
郵 編: 0723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