詞條
詞條說明
1、直接灸古代的艾炷灸法多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著膚灸、明灸,是將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膚上來施灸的一種方法。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對皮膚刺激程度的不同,又分為無瘢痕灸、發泡灸和瘢痕灸三種。(1)無瘢痕灸:施灸以溫熨為度,不致起泡,不遺留瘢痕。多用小艾炷。臨床適用于虛寒病的輕癥。(對昏厥、小兒及感覺麻痹的患者應小心,防止發泡或灼傷皮膚。)(2)發泡灸臨床上發泡灸多用小艾炷,對皮膚的灼燙程度較輕。當病人感到皮
灸療的適應證與針刺、藥物同樣是十分廣泛的,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急、慢性疾病,不論寒熱、虛實、表里、陰陽都有艾灸療法的適應證。總的原則是陰、里、虛、寒證多灸;陽、表、實、熱證少灸。但有些實熱證、急性病,如疔癰瘡毒、虛脫、厥逆等,也可選用灸法。凡屬慢性久病,陽氣衰弱,風寒濕痹,麻木萎軟,瘡瘍瘰疬久不收口,則非灸不為功。灸法亦可用于回陽救逆、固脫,如腹瀉、脈伏、指冷、暈厥、休克可急灸之,令脈起溫。歸納起來
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。也叫反應點、刺激點。當人體內臟或軀體有病時,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局部反應,如壓痛、結節、變色、導電性能等。利用這一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,或刺激這些反應點(耳穴)來防治疾病。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。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(耳穴)。刺激耳穴,對相應的臟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。刺激耳穴的主要方法有:針刺、埋針、放血、耳穴貼壓、磁療、按摩等。人體某一部分有
以藥入墨大約始于三國。其時制墨*韋誕“參以珍珠、麝香搗細末合煙下鐵臼,搗萬杵”,首開貴重藥物入墨之先河。唐朝制墨工藝得到長足發展,藥墨也隨之興起。具有代表的祖敏唐朝墨官,研究松煙墨的制作經驗,多方取材配方,采用古松煙與鹿角膠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,**于天下。其徒弟石墨者在墨中加人藤黃、冰片、犀角、巴豆等名貴中藥,使墨“芬芳馥郁”“其堅如防”。至宋時,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間配方“百草灰”制成“百草霜”治
公司名: 北京鴻玉堂中醫研究院
聯系人: 姜經理
電 話: 18863060360
手 機: 18863060360
微 信: 18863060360
地 址: 山東威海榮成市盛悅商務11樓
郵 編: